1990年-
Ross, Murray G. 著; 姚克明、王慧娣譯
夏鑄九
- 1990 社區組織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 臺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 1990 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 建築學報 1:137-152.
蔡本源
- 1990 我國社區發展概況及努力方向 社區發展季刊 49:129-134.
蕭新煌
- 1990 一九八○年代末期臺灣的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0:67-94.
蘇昭如
- 1990 影響臺灣地區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一個質化觀點的探討,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1991年–
姚克明譯, Who Study Group著;
- 1991 以社區為基礎的衛生人員之教育. 臺北: 臺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夏鑄九
- 1991 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都市與區域過程中臺灣之地方政府與社會.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 6(1):31-41.
夏鑄九
- 1991 都市問題. In 臺灣的社會問題,1991年版. 楊國樞、葉啟政, ed. Pp. 111-153. 臺北: 巨流.
陳亮全
- 1991 日本的「地區環境營造」經驗(下). 建築師雜誌 205:62-69.
陳亮全
- 1991 日本的「地區環境營造」經驗(上). 建築師雜誌 204:44-49.
1992年–
Kotze, D. A.著; 謝慶達譯
- 1992 社區發展的矛盾與假設 社區發展季刊 57:44-46.
行政院文建會
- 1992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文化建設長期展望-民國八十二年至九十一年(草案初稿).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八十二年度施政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郭怡秀
- 1992 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三個臺北案例, 建築(工程)研究所, 淡江大學.
陳其南
- 1992 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 臺北: 允晨文化.
- 1992 公民理念與臺灣政治文化. In 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 Pp. 3-16. 臺北: 允晨文化.
1993年–
Wates, Nick and Knevitt, Charles著; 謝慶達、林賢卿譯
- 1993 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 臺北: 創新.
- 正中書局, ed.
- 1993 存在・希望・發展 : 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 臺北: 正中書局.
申學庸
- 1993 「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題報告,十月二十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立法院第二屆第一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三月二十二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立法院第二屆第二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十二月八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監察院中央機關巡察教育組巡察,九月二十四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社區藝文活動的推展與生命共同體意識的建立」,行政院長蒞會巡視工作報告(七月九日,第七至十頁).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院長蒞會巡視工作報告」,七月九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祥和社會與生命共同體意識的建立」,監察院中央機關巡察教育組巡察(九月二十四日,第五頁). 行政院文建會, ed.
行政院文建會
- 1993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文藝季規劃作業手冊.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充實鄉鎮展演設施實施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加強地方文化藝術發展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八十三年度施政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社區文化發展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輔導縣市辦理小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3 縣市文化中心擴展計畫. 行政院文建會, ed.
楊沛儒
- 1993 參與式設計之研究 ─ 專業者介入:社區空間的認同、動員與生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1994年–
王鴻楷
- 1994 社區環境自主運動案例分析.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3-0410-E002-155).
申學庸
- 1994 「文化建設與文化行政體系的整合」,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題報告,五月二十五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三月二十三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十月三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 199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題報告」,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會報告,十二月十二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沈又斌
- 1994 社區動員與都市意義的轉變─臺北市「慶城社區」的形成,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郁道玲
- 1994 社區事件居民抗爭動員過程之研究─三個臺北案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夏鑄九
- 1994 公共空間. Volume 16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1994 社區共同體與市民城市之計畫. 自立早報,五月三日.
宮崎清講;洪文珍、翁徐得譯
- 1994 內發性的鄉鎮建設. 臺灣手工業 52:4-9.
- 1994 設計(Design)與地方振興-以人心之精華建設地方. 臺灣手工業 49:4-7.
張茂桂
- 1994 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興社會運動.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4:33-66.
- 1994 社區與國家重建. 中國時報,十月六日.
- 1994 經營大臺灣要從小社區做起. 中國時報,十月四日.
黃世輝
- 1994 地方振興與現代設計. 臺灣手工業 51:64-69.
黃瑞茂
- 1994 從「英」鑑看本土社區運動. 中國時報,十一月二十日.
劉可強
- 1994 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 Volume 8.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劉昭吟
- 1994 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精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謝慶達
- 1994 社區參與式公園規劃中參與者關係之探討–新店市七號公園個案. 建築學報 10:125-138.
1995年–
內政部
- 1995 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 社區發展季刊 69:1-4.
王振寰、錢永祥
- 1995 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20:17-55.
臺灣省手工產業研究所、文建會, ed.
- 1995 「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 南投縣草屯鎮: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 1995 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 南投縣草屯鎮: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江宜樺
- 1995 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里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 In 政治社群. 陳秀容、江宜樺, ed. Pp. 39-75. 臺北: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江明修
- 1995 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整合國家與社會. 人事管理 32(10):4-19.
吳美雲, ed.
- 1995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案所. Volume 3. 臺北: 漢聲雜誌社.
- 1995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圖庫. Volume 1. 臺北: 漢聲雜誌社.
- 1995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論法. Volume 2. 臺北: 漢聲雜誌社.
李永展
- 1995 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69:53-61.
李永展、何紀芳
- 1995 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 建築學報 12:113-122.
李增祿
- 1995 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69:21-24.
林振春
- 1995 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 中等教育 47:66-77.
- 1995 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 社區發展季刊 69:25-39.
林鍫
- 1995 聚落保存計畫與草根社區運動:九份的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范琳珮
- 1995 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和安、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宮崎清講;洪文珍、翁徐得譯
- 1995 傳統性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 臺灣手工業 54:4-10.
- 1995 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 臺灣手工業 55:16-22.
翁徐得
- 1995 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 臺灣手工藝 55:10-15.
陳其南
- 1995 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 臺灣手工業 55:4-9.
- 1995 是社區,也是共同體:陳其南談社區總體營造. In 遠見雜誌. Pp. 174-176, Vol. 115.
黃世明
- 1995 一九八○年代後金門與南投社會力的浮現:臺灣發展經驗中兩個地方社會的分析,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黃麗玲
- 1995 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廖嘉展
- 1995 老鎮新生. 臺北: 遠流.
蔡維倫
- 1995 從廟會節慶到觀光發展:鹽水蜂炮中地方動員與大眾動員機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謝慶達
- 1995 戰後臺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1996年–
王國輝
- 1996 現階段實行社區參與地震災難防救之探討:以嘉義市四個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古宜靈、辛晚教
- 1996 社區.文化.設施 社區發展季刊 73:85-98.
刑玉玫
- 1996 社區記憶的建構對社區營造之影響分析-以臺北市福林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吳美雲, ed.
- 1996 反歷史的先驅歷史保存的典範波隆尼亞. Volume 4. 臺北: 漢聲雜誌社.
李永展
- 1996 社區環境之永續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73:106-113.
李宛澍
- 1996 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臺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周思萍
- 1996 臺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林志成
- 1996 建築師實踐社會責任的機會-建築師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與困難 建築師雜誌 22(10):122-123.
林崇傑等
- 1996 市民的城市 : 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 臺北: 創興出版社.
邱育芳
- 1996 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社區運動為例分析, 社會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
洪富峰
- 1996 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例. 史聯雜誌 29:15-40.
夏鑄九
- 1996 催生新社會、新人類-社會變遷與社區建築 建築師雜誌 22(10):101-103.
夏鑄九,張景森
- 1996 都市危機、地方政府與都市-地域實踐之提綱.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 8:35-43.
宮崎清講;黃世輝譯;黃淑芬記錄
- 1996 奠基於地方資源的採集、評價之社區總體營造. 臺灣手工業 59:69-77.
翁徐得、宮崎清, ed.
- 1996 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 南投: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ed.
- 1996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ed.
- 1996 社區總體營造理論與實務.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張世典計畫主持、黃耀榮協同主持
- 1996 社區總體營造現況與課題之探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陳仁達
- 1996 都市轉化過程中的組織化專業者–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志梧
- 1996 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 建築師雜誌 22(10):96-100.
陳其南
- 1996 公共化的建築、空間與藝術. In 都市文化空間之整體營造-複合使用計劃中的文化設施. 創興出版社, ed. Pp. 1-4. 臺北: 創興出版社.
陳其南
- 1996 臺灣社會的發展與轉型-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生程學習體制的建立. In 建館四十週年文化藝術學術演講論文集-臺灣光復後中華文化發展之回顧與省思. 國立歷史博物館, ed. Pp. 19-48. 臺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其南
- 1996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 In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ed. Pp. 1-8.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陳其南
- 1996 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 臺灣手工業 59:60-68.
陳其南
- 1996 地方社區轉型的國家發展目標. In 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建設發展研討會-議事錄. 行政院文建會, ed. Pp. 5-11.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陳其南
- 1996 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 理論與政策 10(2):109-116.
- 1996 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 建築與環境 42:14-16.
陳錦煌
- 1996 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困難與可能. 文訊月刊 93=113:46-47.
曾旭正
- 1996 以文化設施建設作為社區動員的可能與歷史意義分析. In 文化建設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ed. Pp. 287-298.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1996 建築師專業在當今的變遷-從當前建築專業的社會處境看社區建築 建築師雜誌 22(10):90-93.
曾梓峰
- 1996 社會變遷、自主性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發展. In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ed. Pp. 199-210.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游秀琳
- 1996 迪化街(大有里)仕紳化與再發展研究, 都市計劃研究所, 國立中興大學.
程中平
- 1996 社群共同體思想之基本內涵 行政學報 27:93-128.
馮建三
- 1996 社區發展與地方媒體:政治修辭.邏輯邏輯.文化需求,競而不合?. In 地方新聞. 蘇蘅, ed. Pp. 19-34. 臺北: 政治大學新聞系.
黃世輝、宮崎清
- 1996 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 臺灣手工業 60:4-20.
黃瑞茂
- 1996 從建築專業的異化到社區建築-淡水社區工作室的「社區建築」經驗. 建築師雜誌 22(10):109-111.
黃麗玲整理
- 1996 社區乃社會活力-訪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談社區總體營造之政策 建築師雜誌 22(10):112-114.
詹益忠
- 1996 一種生活與工作共容的經驗–建築師參與社區建築的可能與困難 建築師雜誌 22(10):124.
劉可強
- 1996 新臺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 建築師雜誌 22(10):94-95.
諸葛正
- 1996 社區總體營造:一種社區發展過程之省思. 臺灣手工業 58:40-41.
鄭益浚
- 1996 住民雞婆-風起雲湧的臺灣新社區運動, 新聞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蕭高彥
- 1996 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體之考察. 臺灣政治學刊 1:257-295.
龐景行
- 1996 社區學校的校園開放與社區發展之關連性分析:以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1997年–
丁碧雲
- 1997 我國社會發展與社區發展倡導者-張鴻鈞先生之事蹟 社區發展季刊 79:181-188.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1997 社區營造政策綱領. 空間 100:65-80.
王淑美
- 1997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過程評估-以充實鄉鎮展演設施示範計畫為切入點, 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 中興大學.
王銘銘
- 1997 小地方與大社會-中國社會的社區觀察. 社會學研究 1:86-97.
臺灣省手工業硏究所技術組, ed.
- 1997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册. 文化能源篇. 南投縣草屯鎮: 臺灣省政府手工業硏究所.
- 1997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册. 教育.原住民能源篇. 南投縣草屯鎮: 臺灣省政府手工業硏究所.
- 1997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册. 經濟.社會能源篇. 南投縣草屯鎮: 臺灣省手工業硏究所.
- 1997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册. 農業.環境能源篇. 南投縣草屯鎮: 臺灣省手工業硏究所.
仰山文教基金會、文化環境工作室, ed.
- 1997 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 宜蘭市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江中信
- 1997 社區建築操作方法之研究-臺北紫星與雲林大部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江宜樺
- 1997 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 政治科學論叢 8:85-1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ed.
- 1997 「社區營造」系列 小型研討會實錄彙編.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7 「社區營造」系列 工作技術探討與制度建議. 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7 「社區營造」系列 社區建築與社區總體營造.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1997 「社區營造」系列 社區參與巡迴演講會專題.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譯
- 1997 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 臺北: 遠流.
吳旭峰
- 1997 橋仔頭世紀糖之戀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時報文教基金會, ed. 臺北: 時報文化.
呂莉莉
- 1997 教會參與社區運動之過程分析–以和順教會與義光教會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林秀幸
- 1997 重建鄉村社群: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過程與組織探討. 思與言 35(3):1-31.
林振春
- 1997 社區:從祭祀圈、生活圈到文化圈 社區發展季刊 77:132-140.
徐震
- 1997 社區營造:臺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 社會建設 97:1-15.
張利國
- 1997 從環境衝突觀點探討傳統都市計畫制定模式之合理性-以臺中縣大肚山居 民抗爭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張郁靂
- 1997 臺灣社區網路的發展與未來 —社區上網的策略研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張清運
- 1997 大廍花鼓傳鄉情.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2. 臺北: 時報文化.
張琦凰
- 1997 營造社區與邁向永續社會-三芝鄉陳厝坑大坑(有恆社區)之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張琦鳳
- 1997 空間、社會與規劃專業設計者:對三芝鄉有恆社區總體營造個案的討論. 城市與設計學報 2/3:241-253.
陳其南
- 1997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中的生程學習觀念. In 社區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ed. Pp. 228-237.
- 1997 社區概念的形成-文化與政治,中央與地方論述的逆轉. 中國時報,七月十五日.
陳坤一, ed.
- 1997 在地文化.社區之華:85年全國在地文化社團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硏討會記實.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
陳亮全
- 1997 福林彩虹白鷺飛.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5. 臺北: 時報文化.
曾旭正
- 1997 讓社區動起來:社區總體營造行動資源手冊.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ed. 臺北: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曾梓峰
- 1997 大溪老街風華展.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3 臺北: 時報文化.
劉世偉
- 1997 社區建築與地方政府進步計畫中專業者,社區與國家互動過程之分析,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劉可強著;吳金鏞、楊長苓、崔思雲譯
- 1997 設計與社區:一個新的專業實踐想像. 城市與設計學報 2/3:191-201.
劉欣蓉
- 1997 參與式設計與都市政治中的專業者-以淡水與芝山經驗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劉柏宏
- 1997 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潘淑滿、楊榮宗
- 1997 引介六十年代歐、美草根社區組織運動:阿凌斯基、女性主義、及解放神學 社區發展季刊 77:162-167.
鄭勝分
- 1997 臺灣環境管制政策研究:社區主義的觀點. 中國行政評論 6(2):111-126.
盧昭宏
- 1997 社區居民環境意識形成之分析-以奇岩社區為個案研究, 建築學系, 淡江大學.
謝敏政
- 1997 船仔頭三合院風情.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4. 臺北: 時報文化.
顏亮一、林素春
- 1997 社區營造在三芝:建立鄉村社會的另類公共空間. 城市與設計學報 2/3:203-240.
1998年–
Friedmann, John著; 黃肇新譯
- 1998 新的規劃政治經濟學:市民社會之崛起. 城市與設計學報 4:1-20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靑年社區成長委員會、財團法人靑年社區成長基金會編著
- 1998 閱讀社區:臺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 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靑社區成長委員會.
文化環境工作室
- 1998 臺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 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8 社區學習讀本1-同村協力造家園. 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1998 社區學習讀本2-社區資源處處寶. 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1998 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 新竹市: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丘昌泰
- 1998 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 臺灣環境保護 20:10-15.
宋文揚
- 1998 憨猴搬石頭:尋找傳統精神的梅花社區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8.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李岳道
- 1998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 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李芳玲
- 1998 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 人類學研究所, 國立清華大學.
周維崇
- 1998 社區取向規劃專業實踐的困境-一個關乎二崁聚落保存行動的反省,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林秀幸
- 1998 民間力量與政治結構的辯證關係-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地方經營為例. 思與言 36(2):213-252.
林佩玲
- 1998 誰能治城?臺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與萬芳社區媽媽治城行動,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林振春
- 1998 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 臺北: 師大書苑.
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
- 1998 哈瑪星築夢記:來自西子灣的社區改造經驗.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7.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郭志陽
- 1998 校園環境轉型歷程與學童生活經驗研究-以一所體制內推動教改之國民小學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其南
- 1998 古蹟、建築與社區營造-從臺中摘星山莊到宜蘭二結王公廟的省思 建築師雜誌 24(2):46-48.
- 1998 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 社教資料雜誌 241:5-7.
- 1998 從自然社會到市民社會-論盧梭的社會政治思想. In 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 陳其南, ed. Pp. 59-74. 臺北: 允晨文化.
- 1998 傳統中國政治與社會的意理-從「仁學」到「羣學」的軌跡. In 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 陳其南, ed. Pp. 78-110. 臺北: 允晨文化.
- 1998 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 歷史月刊 123:14-21.
陳其南、陳瑞樺
- 1998 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 研考報導 41:21-37.
陳板, ed.
- 1998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册. 南投市 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陳亮全
- 1998 二十一世紀人性社區環境營造-日本東京世田谷社區總體營造 建築師雜誌 24(2):101-109.
陳瑞樺
- 1998 一場社區空間美學的爭議:二結社區營造過程中的社區組織與空間規劃專業團隊. In 二結圳步道落成啟用活動紀念集. 簡揚同, ed. 宜蘭: 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
陳賡堯
- 1998 文化‧宜蘭‧游錫堃. 臺北: 遠流.
彭渰雯
- 1998 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臺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曾旭正
- 1998 持續紮根的社區建築-建築師的新角色 建築師雜誌 24(2):113-115.
黃國禎
- 1998 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黃瑞茂
- 1998 「社區總體營造」之後-從近代建築史的發展看建築師的社會責任與專業展望. 建築師雜誌 24(2):110-112.
黃麗英
- 1998 社區建築合作特性與互動困境之研究-以臺北市永康社區三階段地區環境改造為例, 建築學系研究所, 淡江大學.
楊渡
- 1998 被遺忘的島嶼:由分散而凝聚的蘭嶼社區意識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9.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劉德全
- 1998 從校園回到柑園:為了下一代而努力的柑園社區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6.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蔣孝萱
- 1998 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鄭晃二
- 1998 建立環境自主的意識-居民參與環境改造的遊戲與方法 建築師雜誌 24(2):116-119.
賴爾柔
- 1998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報 15:151-176.
1999年–
Hester, Randolph T. and 張聖琳著; 張聖琳譯
- 1999 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 臺北: 遠流.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1999 生活環境改造操作手冊03:社區空間改造. 臺北: 行政院環保署.
文化環境基金會, ed.
- 1999 北臺灣地方文化會議會議資料. 臺北: 文化環境基金會.
- 1999 社區學習讀本3-古蹟新生文化情. 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1999 社區學習讀本4-宜蘭新建築運動. 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王惠民
- 1999 轉化與沉澱:社區空間營造與社區主體性的重建-對宜蘭二結王公廟重建事件的觀察 碩士,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朱美珍
- 1999 臺灣社區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未來發展. 人文學報 4(23):61-81.
江進富
- 1999 宋江陣的故鄉:鹿陶洋江家古厝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續編 1.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呂嘉泓
- 1999 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 政治學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
汪幸時
- 1999 天籟故鄉:牽手再造新達邦.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續編 3.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林欣靜
- 1999 從大同區看老舊社區的再發展-擺盪在記憶、現實和未來的權衡難題, 新聞研究所, 臺灣大學.
林澄枝
- 1999 「落實社區總體營造,建構鄉鎮文化特色」,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專題報告,二月二十四日. 行政院文建會, ed.
邱麗文
- 1999 大難後的餘燼:達魯瑪克的希望工程.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續編 2.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硏究所, ed.
- 1999 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柯廣宇
- 1999 移廟建新埕:以廟宇帶動社區活力的大二結.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11.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原林
- 1999 戀戀豐田:花蓮豐田社區總體營造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續編 4.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夏鑄九
- 1999 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臺灣的社區營造. 城市與設計學報 9/10:175-185.
徐世榮
- 1999 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 中國行政評論 66:1-20.
陳其南
- 1999 臺灣的地方社會與社區學習體系的建立. In 社區學校‧在地臉譜 ─ 全國教育行政工作者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研討會紀實. 柑園文教基金會, ed. Pp. 19-26.
陳其南
- 1999 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 中等教育 50(6):2-6.
陳柳心
- 1999 青山綠水映翠影:竹山新風貌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續編 5.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章英華
- 1999 都市化、社區與城鄉關係. In 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一版). 王振寰、瞿海源, ed. Pp. 563-603. 臺北: 巨流圖書.
曾旭正
- 1999 社區空間營造中「美感歷程」的經營. In 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硏究所, ed. Pp. 155-172.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黃千秀
- 1999 當生命遇到嬰兒的季節—臺北都會區袋鼠媽媽的公共空間之經驗研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黃小玲
- 1999 大規模災害災後復建及居民生活變遷之探討─以賀伯風災南投縣信義鄉豐丘、神木兩村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黃碧霞
- 1999 臺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及工作方向 社區發展季刊 87:4-9.
黃維憲
- 1999 社區精神倫理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比較省思 社區發展季刊 87:170-183.
黃麗玲
- 1999 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造」論述的挑戰. 城市與設計學報 9/10:147-174.
黑潮文教基金會等撰稿
- 1999 村史運動的萌芽. 臺北: 唐山出版社.
劉德全
- 1999 回歸生活藝術:美之城社區藝術化的嘗試.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10.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劉還月計畫主持;何華仁、黃立宇協同計畫主持
- 1999 地方文史工作室現況初探. 行政院文建會.
慕思勉
- 1999 臺灣的異質地方─90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鄭晃二、陳亮全
- 1999 社區動力遊戲. 臺北: 遠流.
盧禹璁
- 1999 一個模範都市社區之社區意識形成過程研究, 政治經濟研究所, 成功大學.
蕭百興、施長安、陸昭雄
- 1999 紅布與綠樹:反省科技文明的金山面社區. In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12.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賴爾柔
- 1999 Empowering Communities through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in Taiwan: With a Case Study of Bai-Mi Community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報 16:83-102.
顏新珠, ed.
- 1999 新故鄉雜誌 no.1.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1999 新故鄉雜誌 no.2.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1999 新故鄉雜誌 no.3.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1999 新故鄉雜誌 no.4.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魏郁祥
- 1999 新興社區「社區意識」建構過程之研究-龍潭百年大鎮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蘇昭英、蔡季勳, ed.
- 1999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2000年–
Chuang, Ya-Chung
- 2000 Activism as a vocation: Social movements in urban Taiwa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Duke University.
方雅慧
- 2000 家園重建,誰的夢?-從災後社區營造,政商競合的重建計劃看災區社區傳播, 新聞研究所, 臺灣大學.
王思涵、江建國、江柏瑞、李宇中、許聖倫、陳紀樺、陳進男、褚侯森、張瑋真、曾瓊畿、鄭鈺琳、蔡菁芳
- 2000 空間的故事:參與式空間劇本寫作–以921地震災後國姓老街家屋重建為例. 城市與設計學報 11/12:295-312.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主辦, ed.
- 2000 921災後重建經驗交流硏討會. 臺北市 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李丁讚、林文源
- 2000 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臺灣的歷史形成;1970-86.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38:133-206.
李佳昀
- 2000 921集集大地震災後居民居留意願之案例式推理,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林壯穎
- 2000 黑面鴨要報仇─社會運動中的規劃專業者實踐:黑面琵鷺救援聯盟的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施岑宜
- 2000 社區參與公園認養之動力、衝突與矛盾-以臺北市松山區長春二號及三號公園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張維修
- 2000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重構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莊翰華、吳郁萍
- 2000 「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 社區發展季刊 90:170-181.
陳幸均
- 2000 老市中心社區的空間實踐:萬華大理街社區運動的個案研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板
- 2000 風空主義:金山面社區營造. 臺北: 唐山.
陳亮全
- 2000 近年臺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 住宅學報 9(1):61-77.
陳泰松, ed.
- 2000 九二一社區重建再出發硏討會專輯. 南投縣草屯鎮: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陳欽春
- 2000 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 中國行政評論 10(1):183-215.
陳錦煌等, ed.
- 2000 對話新港:紀錄臺灣.新港移風易俗的腳步<1989-2000>. 嘉義縣新港鄉 新港文教基金會.
森檀著;楊錦昌、林文瑛譯
- 2000 東京媽媽町之夢. 臺北: 遠流.
黃世輝
- 2000 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 臺北: 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順星
- 2000 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清華大學.
黃瑞茂
- 2000 社區行動重構「生活地圖 :臺北福林社區社區參與公園改造經驗(1993-98). 都市與計劃 27(1):81-96.
黃瑞茂
- 2000 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臺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1991-96),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葉建甫
- 2000 一個商業造街的形塑與蛻變-由「仕紳化」角度看臺中市精明一街, 建築學系, 東海大學.
劉蕙苓
- 2000 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 中和市 企鵝圖書.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
- 2000 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 社會工作學刊 6:87-122.
蕭亞譚
- 2000 發現家鄉:新興民族認同中的社區運動,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清華大學.
顏新珠, ed.
- 2000 新故鄉雜誌 no.5.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顏新珠, ed.
- 2000 新故鄉雜誌 no.6.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顏新珠, ed.
- 2000 新故鄉雜誌 no.7.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顏新珠, ed.
- 2000 新故鄉雜誌 no.8.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2001年–
Lu, Hsin-yi
- 2001 The Politics of Locality: Making a N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aiwan,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丘昌泰、陳欽春
- 2001 臺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 行政暨政策學報 3:1-44.
李謁政
- 2001 建構公共性社區的終極心態. 環境與藝術學刊 2:69-77.
林振豐
- 2001 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 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東海大學.
康旻杰、楊清芬
- 2001 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 臺北: 遠流.
郭俊欽
- 2001 九二一震災地方行政部門緊急應變執行過程之研究—-以埔里鎮與東勢鎮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其澎
- 2001 臺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總體營造過程為例. 環境與藝術學刊 2:13-57.
黃厚銘
- 2001 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
- 2001 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 臺北: 遠流.
楊孝榮
- 2001 中寮鄉意見領袖對中寮鄉社區總體營造規劃的深度訪談—九二一災後中寮鄉災區的社會觀察. 東吳社會學報 10:251-287.
盧道杰
- 2001 分權、參與及保護區經營管理:以宜蘭無尾港與高雄三民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 地理學報 30:101-124.
謝志誠
- 2001 重建之夢:社區重建之綱要計畫要覽 臺北: 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顏新珠, ed.
- 2001 新故鄉雜誌 no.9.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顏新珠, ed.
- 2001 新故鄉雜誌 no.10.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顏新珠, ed.
- 2001 新故鄉雜誌 no.11. 臺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魏雅蘭
- 2001 本土性防災社區形成要素之探討–以長青、龍安、蜈蚣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蘇昭英
- 2001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 傳統藝術研究所, 國立藝術學院.
2002年-
于國華
- 2002 「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運動, 傳統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王培勳
- 2002 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 社區發展季刊 100:44-59.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
- 2002 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 行政暨政策學報 35:1-4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ed.
- 2002 挑戰二○○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 :新故鄉社區營造分組硏討會.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星火燎原工作室、臺灣藝術發展協會主辦;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都會發展與環境規劃硏究中心、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協辦, ed.
- 2002 2002社造論壇:反省、批判與實踐會議手册.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主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承辦、內政部等協辦, ed.
- 2002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產.官.學綜合研討會. 出版地不詳 出版者不詳.
余安邦
- 2002 社區有教室. 臺北: 遠流.
余敏雄
- 2002 社區規劃師推動經驗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李永展
- 2002 全球化與社區產業經營:以南投水里上安社區為例. 建築與規劃學報 2(1):1-14.
李松根
- 2002 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 臺北: 問津堂.
林妍君
- 2002 社區參與在臺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臺北大學.
林萬億計畫主持;戴寶村、王塗發協同主持
- 2002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效益評估研究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臺北市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辦理.
林福岳
- 2002 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 新聞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
洪得惠
- 2002 探討社區文化形塑與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之策略. 社區發展季刊 100:206-214.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
- 2002 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46:141-172.
徐震
- 2002 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 社區發展季刊 100:60-68.
陳德君
- 2002 危機與轉機:追蹤萬華大理街社區的空間實踐,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毅峰
- 2002 The Impacts of the September 21st Earthquake on Indigenous Peoples’ Lang Right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lace Identity in Taiwan 地理學報 31:1-15
曾旭正、林佩伶, ed.
- 2002 鄰里公園社區設計技術手冊.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曾旭正、陳惠民、蔡慈鴻, ed.
- 2002 街道參與式設計技術手冊.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曾旭正、羅瑞鴦, ed.
- 2002 參與式社區設計技術手冊.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湯京平、呂嘉泓
- 2002 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4(2):1-28.
湯京平、蔡允棟、黃紀
- 2002 災難與政治:九二一地震中的集體行為與災變情境的治理. 政治科學論叢 16:137-162.
楊凱程
- 2002 黃金時代先知對話錄:針砭社區營造的組織運作與社區實踐-以「都市改革組織」與「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鄭宗枚
- 2002 鄉村社區組織間關係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盧道杰
- 2002 社區林業的發展與願景:由社區保育的經驗談起. 臺灣林業 28(6):3-9.
蕭玉煌
- 2002 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 社區發展季刊 100:5-14.
謝佩珍
- 2002 在地觀點–鹿谷鄉瑞峰三村聚落的災後重建, 社會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
羅瑞鴦
- 2002 參與式社區設計研究:臺灣經驗(1990-2000)的反省,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2003年–
Jung, Shaw-wu
- 2003 Between law and community: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state and governance in th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in dongshih, taiwan New School University
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 ed.
- 2003 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 PART I, 社區總體營造.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王志豪
- 2003 「工作坊」在參與式規劃中角色功能之探討,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王應棠
- 2003 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朱立君
- 2003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臺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 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雄師範大學.
江大樹
- 2003 臺灣鄉村型社區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創新:「桃米生態村」的社區重建經驗啟示 政治學報 36:1-2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ed.
- 2003 挑戰二○○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1.2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行政院核定本). 臺北: 行政院文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ed.
- 2003 挑戰二○○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2.2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計畫(行政院核定本).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吳涵宜
- 2003 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之探討-以「溫州公園」與「福林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李丁讚、林文源
- 2003 社會力的轉化:臺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52:57-119.
卓詩緣
- 2003 從社區環境行動析論女性領導者的領導行為, 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施承毅
- 2003 「神的厝.咱的廟埕」轉化中的宗教空間意義–宜蘭二結王公廟新廟空間生產過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容邵武
- 2003 文化營造與社區轉型:臺中東勢客家村的個案研究. In 客家、族群、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 苗栗.
張毅欽
- 2003 從林合社區看臺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困境與契機, 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清華大學.
許淑娟
- 2003 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 環境與世界 8:25 -54
陳永龍
- 2003 重讀水沙連:從水域文化之保育理述邵族生存抗爭,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錦煌、翁文蒂
- 2003 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 國家政策季刊 2(3):63-90.
曾旭正
- 2003 社區協力政策的發展歷程與當前課題. In 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ed. Pp. I-2-1~I-2-10. 臺北: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黃肇新
- 2003 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黃麗玲
- 2003 一九九零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 地理學報 34:61-78.
詹桂綺
- 2003 社區防救災推動方式與流程之比較研究-以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實施計畫案例為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廖石
- 2003 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定位與課題. 城市與設計學報 15/16:93-115
鄭水萍等, ed.
- 2003 第一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硏討會論文選集.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羅秀華
- 2003 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2004年–
吳志文
- 2004 建功社區林域空間拓殖計劃-屏東縣新埤鄉客家聚落社區營造紀實, 建築藝術研究所, 臺南藝術學院.
吳明儒
- 2004 「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的福利社區化. 社區發展季刊 107:107-119.
吳密察等, ed.
- 2004 2003社造全國年會成果彙編.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
李丁讚
- 2004 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 In 公共領域在臺灣:困境與契機. 李丁讚, ed. Pp. 357-359. 臺北: 桂冠.
李後進
- 2004 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從事社區營造-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 107:284-296.
林振春、王淑宜
- 2004 社區營造與傳播. 臺北: 陽昇教育基金會.
社區發展季刊
- 2004 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植基土地與關照人民的省思 社區發展季刊 107:1-4.
徐震
- 2004 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 社區發展季刊 107:22-32.
張珩、刑志航
- 2004 「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臺南縣鄉村社區為例. 建築與規劃學報 5(1):29-47.
郭麗津
- 2004 從社區培力到「社區規劃師」—臺北市社區規劃體制化進程之分析(1995-2004),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曾華源
- 2004 衝突或和諧優先:都市社區總體營造規劃之省思. 社區發展季刊 107:64-77.
黃源協
- 2004 臺灣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社區發展季刊 107:78-87.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
- 2004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4 跨越季刊 no.1.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4 跨越季刊 no.2.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4 跨越季刊 no.4.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4 跨越記刊 no.3.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楊弘任
- 2004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社會學研究所, 臺灣大學.
楊長苓
- 2004 銘印、協商與抵抗的空間實踐 –由康樂里非自願拆遷重思都市規劃與建築歷史,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蔣玉嬋
- 2004 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107:241-252.
蔡秀美
- 2004 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 成人及終身教育 1(1):11-18.
盧道杰
- 2004 臺灣社區保育的發展 :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 地理學報 37:1-25.
盧道杰
- 2004 臺灣現地保育的治理:1990年以來一些新興個案的回顧.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8(1):13-27
2005年–
Chuang, Ya-Chung
- 2005 Place, ldentity, and Social Movments: Shequ and Neighborhood Organizing in Taipei City.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13(2):379-410.
王培勳
- 2005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的成立及社區發展季刊的發行. 社區發展季刊 109:128-135.
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恵美子編;張瑋琦譯
- 2005 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 臺北: 品度.
江大樹
- 2005 臺灣鄉村型社區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創新:「桃米生態村」的社區重建經驗啟示. In 臺灣的社區與組織. 李天賞, ed. Pp. 103-129. 臺北: 揚智文化.
江大樹
- 2005 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 In 2005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臺北: 中央研究院.
吳介民、李丁讚
- 2005 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 臺灣社會學 9:119-163.
吳挺超
- 2005 打造一個綠色烏托邦?! 潭南協力造屋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政治,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李柏賢、陳奕汝、劉正輝, ed.
- 2005 社區自力營造操作手冊:雇工購料的29道步驟7個階段與6則故事.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李謁政
- 2005 建構社區美學:邁向臺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 環境與藝術學刊 3 1-12.
林易亨
- 2005 從組構理論觀點析論鄉村社區行動─以礁溪鄉時潮社區為例, 農業推廣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柯于璋
- 2005 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臺灣地區社區政策. 公共行政學報 16:33-57.
洪德仁、潘蓬彬、楊志彬
- 2005 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以北投社區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 108:216-226.
徐薈, ed.
- 2005 社造番仔火. 臺北: 唐山.
張國權, ed.
- 2005 15條微笑曲線:社區營造.臺北物語.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莊雅仲
- 2005 五餅二魚:社區運動與都市生活. 社會學研究 116:176-197.
- 2005 巡守社區:權力、衝突與都市地方政治. 臺灣人類學刊 3(2):79-114.
許懷之
- 2005 校園工地的學習單─竹門國小學童參與校園營造之空間學習歷程,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郭至剛
- 2005 全球化脈絡下的社區營造與縉紳化–臺北市永康社區的建構與轉化,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曾旭正
- 2005 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 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美英
- 2005 族群與區域發展:臺灣社區營造經驗的省思與拓展. 環境與藝術學刊 3:53-65.
黃珠茵
- 2005 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臺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 ed.
- 2005 跨越季刊 no.5.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5 跨越季刊 no.6.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5 跨越季刊 no.7.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 2005 跨越季刊 no.8.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ed.
- 2005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 臺北市 監察院.
蔡炅霖
- 2005 工程中遇見孩童—竹門國小參與式營造對空間專業的啟發,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鄭晃二, ed.
- 2005 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 臺北市 社區營造學會.
鄭晃二, ed.
- 2005 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 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簡頌愔
- 2005 921震災居民參與式社區重建評估要項之探討,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顏新珠, ed.
- 2005 地動的花蕊:臺灣九二一地震社區重建的故事(上)、(下). 南投: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06年–
方瓊瑤
- 2006 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 政治學研究所, 臺灣大學.
王本壯
- 2006 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 地政研究所, 政治大學.
吳長錕等, ed.
- 2006 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入門功夫篇. 臺北: 內政部.
呂耀中
- 2006 「動手營造咱的所在」-臺南縣土溝農村自力營造經驗,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李謁政
- 2006 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 環境與藝術期刊 4:1-15.
林世旺
- 2006 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 地理學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清文, ed.
- 2006 認識社區營造. 臺北: 內政部.
邱明民, ed.
- 2006 社區營造與社區協定:日本經驗. 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
馬淑芳
- 2006 從『竹苑藝坊』社區經驗探討社區資本的形成,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張玉蓉
- 2006 社區自主性評估指標之初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東松等, ed.
- 2006 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 臺北: 內政部.
黃錦峰
- 2006 走入社造,走出衝突!. 臺北: 內政部.
楊松翰
- 2006 鐘響之前- 校園培力與參與實驗:「校園文化資產詮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廖俊松
- 2006 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 社區發展季刊 115:324-334.
劉詠薇
- 2006 社區規劃與空間專業教育落差之探討-由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談起,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蔣玉嬋
- 2006 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 社區發展季刊 115:335-346.
鄭凱方
- 2006 從宜蘭縣大同鄉崙埤部落的社區營造歷程探討原住民社造政策的落實,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盧思岳等, ed.
- 2006 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 臺北: 內政部.
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騏、臺邦.撒沙勒
- 2006 建構社區保育、原住民狩獵與野生動物經營管理間的連結. 地理學報 46(1-29).
蕭欣怡
- 2006 宜蘭社區營造的回顧與前瞻-永續發展觀點,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暨南國際大學.
鍾俊宏
- 2006 社區網絡與社會資本形成之探討— 以桃米坑生態村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顏亮一
- 2006 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臺灣歷史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 規劃學報 33:91-106.
羅中峰, ed.
- 2006 社區桃花源的新願景. 臺北: 內政部.
2007年–
林萬億
- 2007 論徐震教授對臺灣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的貢獻.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17:1-32.
夏鑄九
- 2007 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65:227-247.
徐世榮、蕭新煌
- 2007 新社会運動―NPOと社区の発展. In 東アジアの市民社会と民主化:日本、臺湾、韓国にみる. 西川潤、蕭新煌, ed. Pp. 88-119. 東京: 明石書店.
郭慶瑩
- 2007 眷村老人對家居與鄰里環境轉變之體現─以臺北市婦聯六村改建國宅社區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曾旭正
- 2007 臺灣的社區營造. 臺北: 遠足文化.
- 2007 重思臺灣的社區參與-社區建築中「參與」的概念與作法. In 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 吳瑪悧, ed. Pp. p35-61. 臺北: 遠流出版社.
游勁濤
- 2007 社區地圖繪製之探討:以「發現臺北•願景臺北」計畫中的三個案例為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黃孫權、成露茜
- 2007 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臺灣新興的嘉年華為例. 城市與設計學報 18:23 -35
鄭文良
- 2007 臺灣社群經濟何以可能—鹿谷清水溝的故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灣大學.
- 2007 地方發展為何動起來:坪林和鹿谷的比較研究 城市與設計學報 17 213-228.
2008年–
Chen, Jui-hua
- 2008 Redécouverte de la localité – Relation entre l’État-nation et la société local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 à Taiwan, 1926-2000 thèse en sociologie,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France
方孝謙
- 2008 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比較林邊與北投. 社會科學論叢 2(1):128-164.
向家弘
- 2008 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臺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國立交通大學.
江大樹、張力亞
- 2008 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 26(1):87-141.
吳英明等, ed.
- 2008 社區營造學: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旗津社造的經驗. 高雄: 高市人發局.
李丁讚、吳介民
- 2008 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 In 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謝國雄, ed. Pp. 393-226. 臺北: 群學.
李宗麟
- 2008 社造如何可能? -以新港社造「在地化」歷程為例,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雲林科技大學.
林文浹
- 2008 營造社區的藝術-土溝農村美感歷程(2001-2006),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郭美君
- 2008 都市河岸空間之活化─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經驗,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明達
- 2008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國立臺北大學.
陳湘琴譯, 吉野正治作;
- 2008 寫給一般民眾的社區總體營造. 臺北: 詹氏書局.
曾蘭婷
- 2008 拓樸語言學取向的概念分析:以社區一詞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程琦臻
- 2008 阿嬤的「私房創藝」:臺南縣土溝村女性參與社區營造之嘗試,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楊婷雅
- 2008 文化公民概念型塑之研究:以社區總體營造為例, 社會教育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鄒萍萍
- 2008 社區營造與地方探討-以新竹市金山社區與內湖社區為例, 地理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千瑩
- 2008 拯救社區死亡大作戰—未來村對社造重生論述的共同體回應,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國立交通大學.
劉立偉
- 2008 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 都市與計劃 35(4):313-338.
魏光莒
- 2008 社區營造再出發:邁向「價值管理」. 環境與藝術學刊 6:31-40.
2009年–
Barbara A. Plested, Ruth W. Edwards and Pamela Jumper-Thurman著; 黃肇新、邱靖媛、朱洪漢譯
- 2009 社區整備程度模式:成功轉變社區的指引. 臺北: 巨流.
Diers, Jim著; 黃光廷、黃舒楣譯
- 2009 社區力量: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 臺北: 洪葉文化.
Jui-Yang Kao, Shyh-Huei Hwang and Chen-Yin Liu
- 2009 Redefining Chinese ‘Community’: The Growth of Taiwan’s CCD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s of ‘She’ (社) and ‘Qun’ (群).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7(2):65-71.
王俊淵
- 2009 空間中的「留」與「流」─探究空間的組成 以麻豆鎮總榮里柚香學堂廢棄鴿舍改造為例,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王屏
- 2009 無心之星–華山「新臺灣藝文之星」之政策形成與執行,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吳綱立
- 2009 永續生態社區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 詹氏.
李文凱
- 2009 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營造,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李永展
- 2009 全球時代下的臺灣社區營造. 國家與社會 7 1-27.
星純子
- 2009 挑戰「兩個政治」:現代臺灣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社會. In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續集.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薛化元, ed. 臺北: 稻鄉出版社.
張龍吉
- 2009 大手牽小手-臺南藝術大學、後壁高中、菁寮國小、新東國小合作推動參與式環境營造經驗,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陳其南
- 2009 社區、共同體、法人-團體意識的比較探討. 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ommunities in Japan and China Organized by the School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nvocation Room, Main Building.
陳昱良
- 2009 稻草人成長記─臺南土溝農村社區營造協力經驗,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曾旭正, ed.
- 2009 在社區營造藝術. 臺南: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湯京平、黃詩涵、黃坤山
- 2009 災後重建政策與誘因排擠-以九二一地震後某社區營造集體行動為例. 政治學報 48:1-31.
黃俊豪
- 2009 在農村看見藝術-臺南土溝農村「社區藝術」之經驗,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楊弘任
- 2009 社區在行動:從批判者到轉譯者. In 社會運動的年代學術研討會.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ed.
廖學誠
- 2009 社區林業與溪流保育-宜蘭縣大同鄉及南澳鄉原住民社區案例分析. 臺北: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劉宗鑫
- 2009 「守樞室 社區心」─以麻豆鎮總榮社區藝巷改造計畫為例,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謝昇佑、魏龍達
- 2009 民粹威權主義?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推行重探1990年代的民主論述. 國家與社會 7:87-138.
2010年–
Tang, Ching-Ping and Tang, Shui-Yan
- 2010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and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Cases of the Tao and Atayal in Taiwan. Human Ecology 38(1):101-111.
王文靜
- 2010 社區大學社會網絡建構之探討- 以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農業與農村體驗學習課程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力臺灣大學.
王靜儀
- 2010 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臺中縣的個案研究(1965-2005). 臺灣文 61(4):299-325.
何明修
- 2010 誰的家園、那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 臺灣民主季刊 7(1):1-30.
吳佳穎
- 2010 地方節慶,創意經營-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個案研究,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李亞樵
- 2010 行動式規劃在農村-以臺南縣後壁鄉土溝村「水水的夢」為例,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邱榮漢
- 2010 大學與社區的藝術營造-臺南大崎社區營造經驗的啟發2007-2009,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郭俞廷
- 2010 從紅茄萣到紅腳社區:以儀式觀點分析社區總體營造,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尚盈
- 2010 從縣市文化中心到縣市文化處/局:論社區文化建構與社區發展. 高雄市: 中山大學.
陳金順譯
- 2010 社區營造的方法. 臺中: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韻如
- 2010 學齡兒童通學步行行為分析—以臺北市福林國小與東園國小為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陳滺臻
- 2010 無米之炊:由《無米樂》論菁寮聚落觀光發展歷程,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曾旭正, ed.
- 2010 貳伍零零在77 : 社區的有機藝術實踐. 臺南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黃瑞茂
- 2010 藝域書寫:生活場景與公共藝術的行動對話. 臺北: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黃韵婷
- 2010 臺灣社區運動發展之硏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歷史硏究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弘任
- 2010 以社區之名. In 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黃秀如, ed. Pp. 88-98. 臺北: 左岸文化.
葉啟政
- 2010 液化的共同體解救得了「大眾」雲團的氤氳霧靄嗎?. 社會分析 1:51-56.
劉璧榛
- 2010 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 In 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 黃樹民、章英華, ed. Pp. 405-459. 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鶯鶯
- 2010 921地震災後的社區報紙與培力. 新聞學研究 102:177 -227
鄭仲傑
- 2010 災後重建社區之脆弱性與回復力研究-以921震災社區重建三案例為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賴永祥
- 2010 找回失落的環境營造主導權:菁寮國小、新東國小、後壁高中三校參與式營造的僱工購料經驗, 建築藝術研究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說明:
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全臺各地皆有豐碩的經驗成果,文獻成果亦有可觀的數量, 各種社區出版品、案例成果集、研究報告書、政府出版品、一般專書、報章雜誌專文、期刊論文、書籍選文、碩博士論文相繼推出。 這幾年下來,文獻的數量越來越多,要總概覽這些文獻的難度越來越高。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經著手彙整 1990 年到 2010 年之間出版的社區營造相關文獻,編印成一本小手冊。手冊內頁提供 535 筆的文獻目錄,若各位想進一步閱讀其中的某些文獻,可由網路、線上資料庫或各圖書館查詢文獻所在,再依不同的方式取得文獻原文。這些文獻畢竟是分散在各處,有些資料的下載、複印亦需付費,短時間要湊齊這些文獻並取得原文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只做到索引手冊的程度,還請各位能夠理解。這份資料編輯的工作開始於 2011 年三月,歷經八個月的時間,期間的工作著重在資料的蒐集跟建檔。在資料的蒐集方面,我們所利用的網路資源有中國時報全文影像資料庫(民 國 39 年 10 月-88 年 12 月)、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Hyread 臺灣全文資料庫、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 索引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等;曾到訪的書庫有臺灣大學圖書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圖書館,以及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書庫。在資料的建檔方面,我們利用 End Note 軟體建立每筆文獻的基本資料,包含作者、出版時間、書名(單篇文章另附出處)、出版者等。
大家或許會問:文獻是怎麼挑選的?挑選的原則是什麼?不諱言,挑選的原則多半是受編者主觀的喜好以及所知的範圍影響。 整體而言,編者是以正式出版的文獻為主,未經出版或地區個案的文獻則因編者所知範圍有限而未編進。再者,文獻的編排方式,是依出版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時間的起始點選在 1990 年,是希望提供「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落實前一些前置過程的材料;至於時間終點 2010 年只是一個工作階段的收尾,相關的文獻仍不斷出現,值得我們持續留意。這種以時間先後順序的編排形式,希望也能呈現另一種「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期待這是臺灣社區營造歷程的索引。盼各位能從中找到線索去組織或去撰寫更多、更精彩的「新作品」。
社區營造相關文獻之整理必有不少遺漏,未在整理之列之文獻不表示不重要,特此說明。特別是碩博士論文的部分,僅從以下幾個學術單位做逐年系統性地蒐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等,其餘學術單位所生產之社區營造相關碩博士論文僅零星蒐列,這是因為全部的碩博士論文數量過於龐大,難以一時進行全面之搜查,我們將持續增建。也歡迎提供協助,欲提供社造相關文獻者,可以點選以下連結。